伴隨著現代診療技術的發展,控制醫院感染已成為當前醫學發展中的重要環節。衛生部為將監測合控制醫院感染的優劣列為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的重要指標之一。臨床微生物檢驗人員作為醫院感染檢測和控制中一支生力軍,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加之醫院領導關心與支持醫院感染工作,因此,加強與發揮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監控作用是控制醫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我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綜合性教學醫院,醫療任務重,門診量大,急夜診及疑難危重患者多,增加了控制醫院感染的任務和難度。為了適應全國各級醫院對醫院感染的監測、預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多年來我們在院內感染的檢測和控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現與大家進行一下探討與交流:
一、與醫院感染科合作共同制定醫院感染的控制指標,對醫院感染決策性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根據《醫院感染預防控制規范》、《消毒管理條例》以及其它防止醫院感染的有關規定,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控制、預防醫院感染的規劃措施:如建立合理使用抗生素條例、重點科室細菌學監測制度等。督促醫院各科室對感染條例的貫徹執行,定期與被監測單位進行交流和討論,更改和補充有關感染細則。細菌室指派專人配合院內感染科工作,定期參加全國醫院感染教育培訓,共同監督規定的具體實施。
二、監測的具體方法和內容
1、監測方法:醫院所有病房和其它相關科室都配有一名兼職感染護士,每月一次定期送檢。通過細菌學監測使各科室對本科消毒不合格的項目及時清查,尋找消毒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如發現消毒不符合要求,必須重新消毒,合格后方可使用,避免醫院交叉感染。加強對重點科室的環境檢測及日常用品監測的分析,以便及早發現傳染源。根據監測結果定期進行總結,報告感染科,匯總分析,確定下一步工作重點,制定合理的工作計劃。
2、監測內容:環境檢測包括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器械、高壓消毒的物品等的細菌數量,防止醫護人員手、醫療器械及其它醫療用品污染病原菌后,傳染病人;對一次性使用醫療衛生用品加強監測管理,嚴格把關;對重點科室進行致病菌(如化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監測,發現異常細菌或有流行趨勢及時通報相應科室,同時上報院內感染科,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三、定期總結和反饋病原菌及其耐藥性檢測資料,追蹤病原菌變遷及耐藥趨勢變化
抗菌藥物廣泛使用后,醫院感染的病原體已發生很大變化,病原體的多元化和多極化取代了以往較單一的化膿性球菌。抗生素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使耐藥菌株不斷出現,甚至某種新的抗生素出現后,便有一批新的耐藥菌株出現,從而影響治療效果。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每半年向院內感染科總結匯報:全院各病區病人標本送檢數量;各病區病原菌分布情況;分離的主要病原菌種類、數量、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所分離的病原菌種MRS、ESBL的發生率。特別要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各臨床科室通報病原菌譜、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使臨床醫生在患者感染發生前或病原菌培養陰性的情況下,有的放矢地采用預防措施或有效治療。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防止耐藥菌株的產生,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
四、采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協助查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控制與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
從不同感染患者同一時期分離出的同種病原菌,藥敏結果如有相同抗菌譜,初步判斷為同源性感染。利用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進一步證實,正確地追蹤傳染源。分子流行病學是以分子生物學地理論和技術研究流行病學的一個分支。我們利用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技術,對院內感染所分離到的病原體和通過采樣所得環境中相同的細菌,除進行血清學、噬菌體、耐藥譜分型外,還進行了基因分型:如質粒圖譜、核酸內切酶圖譜、核酸探針等。以保證更穩定、準確的追蹤傳染源,為院內感染流行病學的分析提供有利的依據。發現“苗頭”及時采取措施,多次杜絕了院內感染的發生。這項工作中我們有過成功的例子:1994年12月我院32名住院患者痰液中培養出陰溝腸桿菌17株,通過生化反應、藥敏試驗初步判定可能是醫院交叉感染所致,在呼吸病房使用過的吸痰器中檢出同種菌,及時反映給臨床科室,避免了院內感染的再發生;1993年我院心外科發生由深紅沙雷菌引起的術后感染流行,持續半月,手術11人,感染7人,發病率63.6%,對環境進行了監測的結果在呼吸機三叉接頭處分離出深紅沙雷菌,對三叉接頭用2%戊二醛徹底消毒,使感染得到控制。后來,又分別對兩次流行菌進行了噬菌體、質粒圖譜、限制性內切酶圖譜分析,證明了其同源性。
五、密切與臨床的關系,滿足臨床的迫切需要
采取有利的措施強調細菌檢驗的重要性。縮短細菌報告時間,增加可靠性,增強臨床治療對細菌檢驗的依賴性。目前從采集標本到給臨床以明確的細菌檢驗結果往往需要3-4天,有的更長,給臨床及時治療帶來了不便。我們對進行培養的標本先進行了革蘭染色鏡檢,對下呼吸道分泌物標本進行革蘭染色鏡檢,一方面可以掌握標本質量,以確定是否培養或重新留取標本;另一方面通過鏡檢對某些細菌可以作出初步分類,甚至可以作出初步診斷。對血液、腹水、腦脊液等多為單一菌感染的標本,如發現細菌生長,在移種血平皿分離細菌的同時直接作細菌藥敏試驗,這樣大多數敗血癥患者在標本送檢后48小時內,在獲得陽性結果的同時得到藥敏試驗,受到臨床好評。對同一標本選擇多種合適培養方法,以提高陽性率。采取較先進的鑒定技術及藥敏方法,盡快報告結果,增加準確性,使細菌學檢驗的地位大大提高。
六、積極開展院內感染的宣傳教育工作,積極提高醫院感染科在醫院中的重要地位
醫院感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需要廣大醫務 工作者對其充分地認識。一些醫生有些錯誤地觀念:如應用抗菌藥物前不作細菌培養,盲目用藥;有些醫生受患者及家屬影響認為新藥、貴藥就是好藥,最好能“一步到位”;再者,一些外科醫生手術預防用藥的時間不當,用藥量不合理,這些都是造成難治性醫院感染增加的原因。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有責任定期向廣大醫務人員講述病原菌譜、分布及動態狀況及耐藥率。合理使用抗生素一方面與醫生有關,另一方面與抗菌藥物使用的信息溝通有密切聯系。臨床微生物室應配合醫院感染管理機構,結合有關試驗數據,有計劃地向廣大醫務人員提供有關信息;是醫生明確醫院致病菌株的種類特點,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以增強廣大醫務人員的防感染知識,自覺遵守院內感染控制規范,重視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預防用藥有根有據。協助醫院感染相關專題研究,更詳盡地了解各類感染的發病因素,探索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更好的為醫院感染的控制作貢獻。